Notion 的缺点

我观察到身边有不少人不喜欢 Notion,包括我自己。我不喜欢的原因,粗糙地想有这么几个: 从一个类似乐高那样的灵活的小产品,变成了全家桶,有日历、有 AI、有邮箱。 从类似乐高这样灵活的小产品,变成了“吃内容的怪兽”,内容输入很愉悦,但希望将内容导出很困难,是私有格式,全部在云端。 无法离线使用,不是本地存储。 我想了解 Notion 的缺点,假如有一个竞争对手想要做 Notion的竞品,在 Notion 变大变强的过程中,是否反而给自己留下了某些缺点/夹缝,让自己难以防御? 你的分析很有洞察力!为了更全面地了解 Notion 的缺点,并探索其潜在的竞争漏洞,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 用户痛点:收集用户对 Notion 的主要不满点,包括但不限于你提到的“全家桶化”“封闭格式”“无法离线”等。 竞品分析:查看市面上有哪些 Notion 的替代品(如 Obsidian、Logseq、Tana、Craft 等),它们如何利用 Notion 的不足吸引用户。 商业模式与市场机会:分析 Notion 的产品策略是否存在难以调整的地方,比如盈利模式、技术架构导致的局限等。 社区反馈与趋势:收集科技社区(如 Hacker News、Reddit)以及 Notion 用户论坛的讨论,看看用户真实的抱怨。 请问你是否对这些方向都感兴趣?或者你有更具体的关注点? 我都感兴趣,尤其希望了解他们因为自己的特性,无法变化和调整的地方。我举两个例子或许更容易说明: 中国曾经有个收费杀毒软件叫瑞星,360 推免费杀毒时,瑞星很难防御。它强大的渠道优势反而成为了阻碍。 微博的巨大价值在于一条内容可能被转发,被全世界看见。因此微博没办法很好地做“付费圈子”类产品,会给知识付费产品留下空间。 我会深入研究 Notion 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形成的结构性弱点,以及它因自身特性难以调整的地方。 我将分析: Notion 现有的主要缺点,结合用户反馈与市场竞争情况。 竞品如何利用这些缺点抢占市场。 Notion 因自身特性导致的难以调整之处(类似你提到的瑞星和微博的例子)。 未来市场可能的竞争机会。 我会整理分析后与你分享! Notion 的结构性弱点及难以调整之处分析 Notion 现有的主要缺点 功能过度集成导致臃肿: Notion 起初以灵活、简洁著称,但随着不断增加功能,它正演变为「全家桶」式的庞然大物 (7 Notion Alternatives to Supercharge Your Productivity - MindO)。许多用户反馈 Notion 近年功能膨胀过快,加载变慢 (7 Notion Alternatives to Supercharge Your Productivity - MindO)。例如,有用户抱怨在长文档或包含上百行数据的数据库中,Notion 会明显卡顿甚至「彻底陷入停滞」 (People who use Notion to plan their whole lives | Hacker News)。同时,Notion 的学习曲线也因此变陡峭,新手常被大量模块和复杂配置搞得不知所措 (7 Notion Alternatives to Supercharge Your Productivity - MindO)。有用户形容自己花更多时间在搭建和格式调整上,而非真正记录内容 (People who use Notion to plan their whole lives | Hacker News)。基础笔记操作的体验也不尽如人意——有人指出 Notion 最基本的复制粘贴和拖拽操作经常出错,严重影响效率 (People who use Notion to plan their whole lives | Hacker News)。这些「忽略基本功」的问题引发了用户的不满,认为 Notion 一味推出新功能却没有打磨好基础体验 (People who use Notion to plan their whole lives | Hacker News)。 ...

February 17, 2025

互联网公司 AI 应用方案

我听我一位从事信息安全研究、漏洞研究和分析的朋友提到,他们实验室目前的产出 70% 是靠 AI,这让我有一些焦虑:作为一家普通的互联网行业的软件研发企业,模式还算健康,但是 AI 时代,我们应该怎么拥抱,做出哪些改变?所有角色:财务、HR、运营、市场、研发、风控、产品、客服……应该怎么学习和使用 AI? 你的问题很有前瞻性!在 AI 时代,互联网企业的各个角色都可以利用 AI 提高效率、创新业务模式。 为了更好地给出建议,能否请你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你们目前是否已经在任何部门使用 AI?如果有,是如何使用的? 你们希望 AI 主要提升哪些方面?(如降本增效、提升用户体验、内容生产、个性化推荐等) 是否有特定的 AI 技术或工具你们已经关注或想要探索? 你更关注短期落地方案,还是希望有一个长期的 AI 战略? 有了这些信息,我可以为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 AI 赋能方案和学习路径建议! 目前做的工作比较简单,只是给所有同事开了多个 AI(ChatGPT、Claude 等产品)的使用能力,并且让研发同事都能使用 Cursor、Copilot。 我有点希望所有部门,所有同事都能有探索和实践。 目前没有特定的技术和工具。 我希望短期见效,也希望能长期执行。 你的思考很超前,想要让整个公司所有部门都能探索和实践 AI,这将极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将为你研究一个系统性的 AI 赋能方案,涵盖所有主要业务角色(财务、HR、运营、市场、研发、风控、产品、客服等),帮助他们理解并应用 AI。 我的研究将包括: 各部门如何使用 AI:列举适合各个岗位的 AI 方案,提升效率、优化业务。 短期落地方案:如何快速在公司内部推广 AI,帮助团队立即见效。 长期 AI 战略:如何持续优化 AI 赋能,并让公司保持行业竞争力。 推荐工具与技术:适合你们企业的 AI 工具和平台。 完成后,我会给你一个详细的报告,帮助你推动 AI 在企业内部的实践。 在互联网企业全面推广 AI 的方案 各部门 AI 赋能方案 全面推动 AI 在公司各部门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效率和创新力。以下按部门介绍具体的 AI 赋能思路: 财务部(Finance) 财务部门可利用 AI 自动处理繁琐数据,提高准确性并降低风险。 ...

February 16, 2025

Gumroad 分析

帮我分析 gumroad 这个产品、公司、创始人、经营模式、优劣势、业务模式、主要客户、营收等信息。 你希望获取 Gumroad 的最新信息,还是更关注其历史发展? 另外,你对以下方面是否有特别关注点? 竞争对手分析 未来发展趋势 投融资情况 主要客户群体的具体特征 具体的财务数据 请告诉我你的优先关注点,以便我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我希望对他们有全面的了解,越全面越好。 好的,我会对 Gumroad 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其产品、公司背景、创始人、经营模式、业务模式、优劣势、主要客户群体、营收状况、竞争环境、投融资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请稍等,我会尽快整理出完整的信息并与你分享。 Gumroad 全面分析 1. 产品及服务 平台定位:Gumroad 是一个面向创作者的电子商务平台,允许用户直接向受众出售各种产品 (Gumroad - Wikipedia)。最初聚焦于数字产品销售,包括电子书、音乐、视频、插画、软件等 (Gumroad - Wikipedia)。如今平台支持的品类非常多元,涵盖18+种类别的数字内容,并扩展支持实体商品和类似 Patreon 的会员订阅服务 (Gumroad revenue, valuation & growth rate | Sacra)。简而言之,几乎任何形式的创意成果(数字文件或可配送商品)都可以通过 Gumroad 上架出售。 核心功能:Gumroad 为创作者提供一站式工具来发布和销售产品。用户可使用 Gumroad 创建定制的产品页面和结算页,上传产品文件或描述,并设置价格 (Gumroad - Wikipedia)。平台内置支付处理功能,支持信用卡、PayPal 等付款方式,帮助创作者安全收款 (Gumroad - Wikipedia)。此外,Gumroad 提供销售数据分析和客户管理工具,例如购买者列表、邮件群发功能等,方便创作者跟踪业绩并与客户互动 (Gumroad Pricing 2024: Is the E-Commerce Platform Worth It? | Rally.Fan™)。对于销售软件的开发者,Gumroad 还支持许可证密钥生成和版本更新推送,以便分发付费软件或插件 (Gumroad Pricing 2024: Is the E-Commerce Platform Worth It? | Rally.Fan™)。这些丰富的功能使创作者无需借助多个平台,就能完成从展示、支付到交付、售后的一整套流程。 ...

February 15, 2025

Twitter Files 事件背景

Twitter files 是个什么事件,我希望能完整地了解这个事件的前因,发展和后果,并且给我提供涉及到的文件清单。以及这一系列文件展示了 Twitter 此前在安全、风控方面的努力、不足。再告诉我现在的 Twitter 这方面如何迭代发展? 你希望获取的 Twitter Files 事件的信息是否需要包括所有披露的文件,还是主要关注关键文件和它们的核心内容? 此外,你是否需要对 Twitter 在安全、风控方面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分析,还是主要关注 Twitter Files 曝光的内容? 对于 Twitter 目前的迭代发展,你是否更关注安全和风控方面的具体调整,还是整体公司的策略变化? 我需要文件清单,至少我可以下载分析。 对内容请、措施、策略我都关心,希望越完整越好。 我会为你整理 Twitter Files 事件的完整背景,包括前因、发展和后果,同时提供涉及的文件清单,方便你下载和分析。此外,我会详细分析这些文件所揭示的 Twitter 在安全、风控方面的努力与不足。 此外,我还会研究 Twitter 在 Elon Musk 接管后在安全与风控领域的调整和迭代发展,确保信息全面且深入。 我会整理好相关信息,并尽快反馈给你。 Twitter Files 事件完整背景 事件前因与背景 Twitter Files一般指推特公司(Twitter)在2022年底开始分批公开的一系列内部文件,包括截图、电子邮件和聊天记录。这一举措由当时刚刚收购推特的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推动 (推特文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马斯克于2022年10月27日以440亿美元收购推特,并接任CEO后不久,宣布计划公开部分涉及“言论自由受限”的内部资料。他表示,“公众有权知道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 (Twitter Files - Wikipedia)。公开这些文件的目的在于质疑推特前管理层的内容审核决定,揭露其中据称存在的政治偏见以及政府对平台施加的影响 (推特文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斯克的这一决定发布于推特进行大规模裁员之后。当时推特裁减了大量员工,包括负责内容审核(信任与安全)团队的成员 (推特文件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马斯克认为此前推特对某些内容的审查过于严厉或有失公允,尤其是美国保守派长期指称推特的内容审核存在自由派偏见,压制保守声音 (Twitter Files - Wikipedia)。因此,他希望通过披露内部文件,让公众了解前任管理层在内容审核方面的所作所为。 在此背景下,马斯克将大量内部文件交给多位独立记者和作家,包括马特·泰比(Matt Taibbi)、巴里·魏斯(Bari Weiss)、李方(Lee Fang)、迈克尔·谢伦伯格(Michael Shellenberger)、大卫·茨威格(David Zweig)和亚历克斯·贝伦森(Alex Berenson)等人 (Twitter Files - Wikipedia)。这些记者受邀审核文件并首先在推特平台上以连发推文(thread)的形式发布他们的调查发现 (Twitter Files - Wikipedia)。据泰比透露,他为获得报道这一“独家猛料”的机会,接受了一些保密条件 (Twitter Files - Wikipedia)。魏斯则表示他们唯一同意的条件是首先在推特上发布调查内容 (Twitter Files - Wikipedia)。马斯克本人声称,在将资料交给记者时,他并未预先阅读文件 (Twitter Files - Wikipedia)。 ...

February 14, 2025

全球社交媒体管控现状与挑战

中国政府对互联网有着严格甚至严厉的内容管理,但站在另一个视角,从最近这几年的发展来看,美国政府也开始对互联网内容更加敏感,比如会严格管理 TikTok,会对 Twitter 和 Facebook 等社交媒体上可能受到外国政府干涉的内容做严格监管。 我的问题是:是否全球化的社交媒体产品,必然会遇到意识形态方面的管控?elon mask 希望的绝对的言论自由是否无法存在? 更进一步,是否真的不能有一个“巴别塔”,或者全球公共的“讨论组”?(因为一定会遇到安全、假消息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运营方不得不管控)。 你的问题涉及全球化社交媒体的管控、意识形态限制以及言论自由的现实可行性。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个国家政策、技术治理、网络安全等因素的问题。 为了更全面回答你的问题,你希望研究的重点是: 全球主要国家(如美国、中国、欧盟)对社交媒体管控的趋势? 社交媒体公司在全球运营时面临的主要监管挑战? 是否存在实现全球言论自由的技术或法律方案? 历史上是否有尝试建立“全球公共讨论平台”,以及它们为何成功或失败? 请告诉我你希望重点关注的部分,或者如果你有其他更具体的关注点,也可以告诉我! 这四点我都希望关注。如果可能的话,给出可能发展和演进的探索方向。 我会研究全球主要国家(如美国、中国、欧盟)对社交媒体的管控趋势,以及全球社交媒体公司在运营时面临的主要监管挑战。同时,我也会探讨是否存在实现全球言论自由的技术或法律方案,并分析历史上曾尝试建立全球公共讨论平台的案例,找出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此外,我还会探索社交媒体管控与全球化趋势的未来演进方向,包括可能的技术创新、政策变化、以及社会对言论自由与安全之间平衡的演变。 研究完成后,我会向你汇报我的发现。 全球社交媒体管控的现状与挑战 各国对社交媒体的管控趋势 美国 🇺🇸 美国在社交媒体管控上相对宽松。法律层面,美国《通信规范法》第230条为社交媒体公司提供了广泛的免责保护,使平台对用户发布的内容不承担法律责任(少数例外包括儿童色情、版权侵权 (Online Content Regula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 Brief)4】。这一制度反映了美国强烈的言论自由传统:政府对网上言论几乎不直接审查,大部分内容(即使是极端言论)在法律上都被视为合法 (Online Content Regula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 Brief)6】。近年,两党均有意修改第230条以加强内容监管,但分歧在于如何监管:共和党关注所谓反保守派的“审查”,而民主党则希望平台更积极移除仇恨言论和虚假 (Online Content Regula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 Brief)5】。 在技术管控方面,美国政府很少主动屏蔽网站,但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开始限制外国社交应用。例如,美国曾多次考虑封禁或强制出售中国的短视频平台TikT (Ban Chinese Platforms? No, Europe Regulates Them - CEPA)7】。这种做法体现了美国对社交媒体的管控从“放任自流”逐步转向关注数据安全和地缘政治风险。总体而言,美国仍主要依赖平台自行制定内容审核政策,政府立法干预相对 (Online Content Regula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cy Brief)8】。 ...

February 14, 2025

Twitter 被收购后的变化

在 elon musk 收购并接管 Twitter 之后,Twitter 的业务数据(比如日活、收入、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管理团队做了哪些操作(比如裁员、服务器调整等)? 你希望我涵盖哪些时间段的数据变化?是从 Elon Musk 收购 Twitter 以来的整体变化,还是某个特定的时间范围? 另外,你希望数据包括哪些方面? 用户数据(如日活 DAU、月活 MAU、用户增长率) 财务数据(如收入、利润、广告收入、订阅收入等) 运营调整(裁员、技术架构优化、产品调整等) 请告诉我你的具体需求,以便提供更精准的分析。 我关注整体变化。数据越完整越好。 我会研究自 Elon Musk 收购 Twitter 以来,该公司的业务数据变化,包括日活用户(DAU)、月活用户(MAU)、收入、收入结构的变化等。此外,我还会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管理决策,例如裁员、技术架构优化、产品调整等。 研究完成后,我会为你提供一份详细的报告,涵盖关键业务数据的对比,并解释 Musk 领导下的 Twitter 如何影响其整体业务表现。请稍等,我会尽快整理相关信息。 马斯克收购 Twitter 后的业务数据变化 用户数据变化 📊 日活与月活用户:自埃隆·马斯克2022年10月收购 Twitter(现更名为 X)以来,平台用户数据经历了先增后降的波动。马斯克上任初期曾声称用户使用量达到历史峰值:例如,他在2022年11月表示当月新增用户注册量创下纪录(11月中旬平均每日新增用户超过200万,同比增长66% (Twitter CEO Musk says user signups at all-time high, touts features of “everything app” | Reuters)】。他还称推文浏览时长(活跃分钟数)也创新高,日均约80亿分钟(同比增加30% (Twitter CEO Musk says user signups at all-time high, touts features of “everything app” | Reuters)】。马斯克当时预测 Twitter 有望在12至18个月内(月活)用户破十 (Twitter CEO Musk says user signups at all-time high, touts features of “everything app” | Reuters)】。截至2022年11月底,马斯克透露 Twitter 的日活跃用户数已达约2.5亿 (What’s really going on with Twitter? A study of the latest data — DataReportal – Global Digital Insights)】。 ...

February 13, 2025